我国的学校教育,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太注重记忆,总认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而把知识都记在脑子里就是真正学到了东西。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各级学校里都占据着统治地位,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则成为中国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内容。
从数学课程来看,中国的难度要远远高于美国,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要远远强于美国。因此,各种各样的学科考试、竞赛,美国学生都不是中国学生的对手。然而,尽管拿奥林匹克数理化学科竞赛的奖牌美国人比不过中国人,但拿诺贝尔科学奖的奖金,中国人则远比不上美国人。根本的原因是,美国人是讲究实用的,学校教育明确是为了培养创造型的人才以便生产创造性的产品。美国人的数学基础薄弱,可是一般性的数学工作自有计算机来干,在这方面,机器比人要能干得多。重效率的美国人是用大脑来思维、创新,而不是统计数据和贮存知识。
考试与竞赛是突出展现中国人才华的地方,在国际各种学科的考试竞赛中得奖也的确需要相当的智慧,但这种智慧与创造发明新事物所需的智慧是大不相同的。中国的教育不管最初的目的何在,其实际的效果是以考试、比赛夺冠为终极目标的,而以闭卷笔试为主要形式的考试,实际上考的是人脑在记忆储备的基础上组合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在此,记忆力必然是首当其冲的,没有足够的记忆储备,其它组合、提取步骤都将无法实施。于是,完全放弃大脑的记忆储备功能的美国人当然无法与中国人相比。另外,考试的思维过程很近似于下棋,赛手要熟记尽可能多的棋谱,然后灵活运用于赛场;考生则要背尽可能多的公式,然后灵活运用于考场。正像高明的棋手是因为具备了高明的棋艺一样,考场的高手是因其具备了高明的应试技艺。究其实质,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培养了具备一流的应试技艺、能在智力游戏比赛中取胜的赛手。
正像棋艺能上一定档次的人永远是少数一样,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中获金牌的学生也永远是少数,尽管这是一种很值得骄傲的技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值得掌握的技艺。我们教育的误区恰恰就在于,把所有的学生都推向了那只需要极少数人展现才华的发展方向。
面对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大脑,今天我们该怎样合理地利用大脑的各种功能,这是每个希望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人类不具备鸟类的飞行能力,但能设计和制造出飞机、火箭、人造卫星,结果比鸟飞得更高;人类的奔跑速度也远不及许多动物,但人能设计并制造出汽车、火车,结果比动物跑得更快。如今人类设计的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和信息存储量,都使人脑望尘莫及。人类正是利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使自己原本有限的各项肌体能力都得到了延伸和发展。
有了计算机做信息的存储器和计算器,人类不用忙于积累知识和计算数据,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做什么?首先是选择信息,当信息多得成灾时,信息的分检将成为必然,即挑选出于己有用的信息;其次是综合分析信息并分类,即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组合;第三是信息加工;包括对信息的合成、重组、改变、加进想象成分等等。总之,大脑在卸掉了繁重的记忆任务后,主要的工作就是思考、分析、加工信息。
当今的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决定了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总的来说,我国的学校教育对“基础”的强调已过分到不合时宜的地步。基础的东西是要重视,但也要有一定的限度,从现代社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各级学校教育都应当将用于基础知识积累和相应的基本功训练的时间、精力拿出一部分来用于扩展知识面和发展实用技能。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学生们在掌握一定的现成知识之外,还懂得如何寻找工具以及寻找什么样的合适工具去猎取为自己所需的知识或信息,同时要懂得如何分检、合成、提取、加工日益膨胀的信息。
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始终停留在给孩子们灌输现成的知识的阶段,我们的教育者总是鼓励学生们将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尽可能多地储存进大脑。可是面对无限的知识总体,装进脑子里的知识永远是极为有限的,更何况还存在着知识的老化与过时。另外,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今天记的知识,也许明天就忘了,何况你即使记下了几本书,图书馆里还有成千上万的书在等着你。因此在大脑里装几本书的“复印”章节,不如装一张图书分类检索卡片。
我国的学生总是学得很累、很苦,可他们的功夫都是下在很无谓的地方。学生们要没完没了地演算习题,这些题是计算机轻而易举就能算出来的,老师们还要求学生们一点错都不许出,要得高分,最好是一百分。可是,人脑的准确性就是比不过电脑。学生们还要背许多资料,那些资料在教科书、工具书、词典里,想用的话,查起来很方便,何必要占据大脑有限的空间以及占用学生们有限的时间。
如果大脑只是盛装各种现成的知识,开始时会有充实感甚至爆炸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识有的因老化而过时作废了,有的则因长期不用而遗忘,此时的大脑则必然会出现空空如野的景象。
我们中国人对“背功”高超的人是非常敬佩的,像背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也就是咱们中国人才会津津乐道于此毫无实际意义的记忆功夫。还有人热衷于速算法,经过训练后与计算器比赛。这也是毫无意义的事,人脑即使在速度和准确性上可以与机器一比高低,可哪个人能像机器那样永不休息地长期作战呢?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教育领域里仍然占据着主要地位,即要求学生掌握教材里的知识,理解它、记住它,并通过现成的方法反复做习题而熟悉它。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具备抓住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也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表现力、创造力,更不可能具备打破旧概念、原理、经验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的勇气。另外,当今的学校课程是按照惯性从以往继承下来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的往往是过去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现在乃至将来需要的东西。
注重记忆、背诵是中国教育的传统,死记硬背则是中国人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到了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教育只是一种无用功,使我们的大脑没能有效地加以利用。
现代的学校教育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为学生提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因为那种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应该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些基本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可以由此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办法,并在他们的终生训练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对他们一生的工作和学习都是极为有益的。总之,今天的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信息,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掌握信息的方法。
对于学生,应该怎样面对未来,即怎样在学生时代培养出适合于未来社会的能力,这是涉及到年轻一代今后怎样生存的大问题,从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学会适应信息社会。在此,除了培养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外,还应当具备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探索欲,对事物主动思考的质疑能力,解决问题的运筹能力,以及学会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提炼出自己所需的知识,即善于使用信息系统和提炼信息,这些能力无论是对继续求学还是将来就业工作都是必需的。另外,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需要具备各种各样才智的人,因此,今天的教育者应当鼓励青少年在学生时代尽可能多地发现和训练自己的各种才干,以便走向社会以后有向各种方向发展的可能。
在信息时代,个人的力量越来越渺小,单靠个人能力来解决大科研问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因此,时代要求人们还需要有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更多的成果是依靠“集体大脑”,而“人才”将以一种集合体的方式体现出来。
论及人才,总难以避免“专”与“博”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古代的人才是以通才为主,近代的人才是以专才取胜,而现代的人才则是在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毫无疑问,具备实用的专门的技艺是立足社会之本,然而,今天的学校已无法给予学生一门终生有用的技艺,因此,通才与专才并举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我们自身完善发展的必然。